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 > 正文
我国人口布局演变若干新特征:世界消息
2023-01-16 07:49:43 来源:北京日报

增量城镇人口在各层级城市分布状况图

劳动力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口的空间分布变化对研究区域、城市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近我们利用七普分县人口普查数据(相应参考五普、六普数据)对2000-2020年人口在区域和各层级城市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中国人口布局演变若干新特征。


(相关资料图)

●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人口保持净流入,中部人口流出总量持续扩大,西部出现人口回流现象,东北地区从人口净流入转为净流出

我国东部地区承载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2020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比重达到40.06%,比2000年提高了4.53个百分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常住人口比重持续下降,而西部地区在七普期间出现了小幅提高。

从各区域吸纳外来人口的比重来看,外来人口向东部地区过度集聚的现象得到缓解,中西部地区外来人口比重出现上升,区域间发展出现均衡发展态势。

七普期间,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了5754.3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增加4152.64万人,外来人口增加1601.73万人。中部地区人口外出总量持续增加,七普期间人口外出总量增加1290.16万人。西部地区人口呈现回流状态,外出人口总量减少330.55万人。东北地区在七普期间从人口净流入地区转变为人口净流出地区,而且户籍人口开始出现减少。

●人口流动和农民进城推动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区域间城市化差距已经呈现缩小趋势,需要注意部分地区出现“假性城市化增长”现象

2020年东部地区城市化率达到70.72%,在四大区域处于最高水平,分别比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11.48、13.59和3.08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城市化相比2010年提高了11.03个百分点,城市化增速比六普期间下降了3.0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提高了15.8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提高了15.46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城市化提高了10.15个百分点。

区域间城市化差距在缩小,区域间城市化发展的最大差距从2010年的18.4个百分点缩小到13.59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最低,农民进城动力最为强劲,而东北地区由于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了1070万人,对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提升贡献6.64个百分点,已经占城市化水平提升的65.41%,成为城市化提升的主要因素。

总体看,虽然都是人口净流出地区,但是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化发展存在着根本性差异。东北地区虽然城市化水平出现提升,但是城镇人口总量却在减少,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假性城市化增长”。

●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各区域吸纳外来人口总量都在扩大,但是东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比重出现下降,中西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比重都有提高,区域间均衡发展趋势开始呈现

我国外出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近20年来,我国人口流动趋势不断加强,按照县(区)为单位计算的流动人口总量从2000年的5496.53万人,增加到2020年的17653.01万人,增长了2.21倍。各区域吸纳的外来人口总量都呈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外来人口增长最为迅速,2020年中部地区外来人口占全国比重达13.61%,比2000年提高了5.14个百分点。

区域间走向均衡发展趋势开始呈现。2010年东部地区吸纳了全国70.8%的外出人口,到2020年下降为62.71%,较2000年也下降了4.93个百分点。2020年西部地区吸纳外来人口占比达18.76%,比2010年提高了4.2个百分点,外来人口总量和占比已高于中部地区。东北地区吸纳外来人口总量并不大,占全国外出人口总量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0年的5.8%下降到2020年的4.92%。

●人口呈现向高等级城市集中趋势,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速最快,县域常住人口总量加速下降,但县域仍然承载超过一半的常住人口

2000年以来,我国直辖市、省会城市(含计划单列市,下同)和地级市吸纳常住人口的总量和比重都有提高。其中,省会城市吸纳人口总量和占全国人口比重增长最快,总量增长近1亿人,占比也从9.78%提高到15.49%,提高了近6个百分点。县域(含县级市、旗和自治旗,下同)吸纳的常住人口规模和占比都在下降,从2000年的7.81亿人减少到2020年的7.45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从63.17%下降到52.93%,下降了10.24个百分点。虽然人口规模和占比下降,但是县域常住人口占比仍然超过一半,还是承载人口的主要载体。

比较六普、七普期间各级城市吸纳常住人口变动可见,省会城市吸纳人口增速最快,一直保持在30%以上的增长速度,并且七普期间增速相比六普期间又提高了5.25个百分点。地级城市的常住人口增长相对稳定,两次增速仅相差0.17个百分点,保持在14个百分点多一点。而直辖市吸纳人口的增速在下降,已经从六普的24.67%,下降为12.08%,增速下降了一半。而县域常住人口下降速度在加快,从六普时的-0.14%,扩大到-4.46%。

●京沪城镇人口增长已经转为主要由外来人口进入推动阶段,县域是未来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

比较六普和七普期间城镇人口增速可见,直辖市和县域城镇人口增速都从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降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直辖市已远低于全国平均增速,县域与全国平均增速基本相当。省会城市增速出现了较大提升,在七普期间仅省会城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地级城市的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在两个阶段基本稳定,但增速慢于全国平均增速。

受人口调控政策影响,直辖市特别是京沪两地的城镇人口总量增速逐渐放缓,未来将趋于稳定的缓慢增长态势,直辖市的变化主要来自于重庆。目前京沪两地的城镇人口增长,已经转为主要由外来人口增加来推动。比如,上海七普期间城镇人口增加165.43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增加了128.06万人,占到77.41%。与上海不同,北京人口增长依靠户籍人口的机械迁入。

未来省会城市城镇人口的增长也将主要来自于外来人口增多,地级城市城镇人口还主要依赖于本地人口进城。县域仍然是我国城镇人口增长的主要来源地,全国接近70%的城镇人口增量来自于县域。对于县域的进城农民来说,绝大部分也是进入到本地城镇,大致可以占到进城农民总量的60%-70%,另外的30%-40%是流向了高层级城镇。

●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开始趋于稳定,地级市和县域还有较大空间

总体来看,由于各层级城镇发展阶段不同,城市化水平也不相同,城市行政等级越高,城市化率越高。

纵向对比来看,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出现下降,其中直辖市城镇化率增长从5.21个百分点下滑到1.79个百分点;省会城市的增长从8.28个百分点下滑到7.86个百分点;地级市和县的增长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其中地级市从9.96个百分点略微下降到9.83个百分点,而县域在两个时期的增长分别为13.01和13.88个百分点,还处于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

可以预期,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地级市的增速也将继续下降,而县域城市化较高增长速度还可以保持一段时间,县域城市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升,并成为带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外出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外出人口向部分城市集聚现象更加显著

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幅增加,以县为单位测算的人口净流动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5520.05万人扩大到2020年的17653万人,增长了2.2倍,然而人口净流入的城市(县)数量却在减少。2000年我国人口净流入城市(县)有756个,2010年和2020年减少到552个和427个。

七普结果显示,全国共有41个城市人口净流入总量超过100万人,约占人口净流入城市总数的10%,这41个城市共吸纳外来人口12279.6万人,占全国外来人口总量的69.56%,解决这些城市外来人口融入问题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其中外来人口最多的城市是深圳市,人口净流入总量超过1100万人,外来人口总量在七普期间超过上海。上海外来人口总量也超过1000万人,广州在七普期间超过了北京,上升到第三位。外来人口总量最多的地级市是东莞市,处于第四位。在41个城市中,北京、上海和天津3个直辖市位列其中,还有27个是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人口向高行政等级城市流动的趋势明显。

总之,我们的调查得出:一是区域间发展进一步趋于均衡。人口向东部过度集中趋势开始缓解,西部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区域均衡发展势头已现。二是直辖市人口增长将从高速向低速转变,并将趋于稳定的低速增长状态。三是省会都市圈可重点关注,未来还有较大发展空间。四是地级城市总体上表现为对外来人口吸引力不强的状态,基本处于“不上不下”的状态。五是县域人口流出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县域人口仍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人口的主要来源地。

(作者单位分别为财经城市研究院、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

关键词: 个百分点 外来人口 常住人口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