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资讯 > 资讯 > 正文
职称晋升应开辟多元通道-天天讯息
2023-05-09 15:07:13 来源:安徽日报


(资料图)

原标题:职称晋升应开辟多元通道

30年不评职称的华中科技大学教师杨汉文,最近获评副教授。他长期扎根讲台、兢兢业业,终于凭借突出的教学能力获得职称晋升。

“上课从不念PPT,从来都是写板书,经常给学生开小灶”“职称不是他的追求,但他的水平却是一流”……学生的真切话语,道出杨汉文的为师之道。专注教学、精心育人,长期付出应有回馈。让安心教学者也能评上教授,学校这一改革举措收获诸多点赞。但换个角度看,教书育人是教师本职工作,倘若教好书就能评教授已是常态,这件事本不该成为新闻。

“教学型教授”并不是新鲜事。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出台政策,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实施人才分类评价,让人人都有成长成才的通道。国内多所高校相继开启职称评价改革,破除“一把尺子量到底”、开辟多元晋升通道、评选“教学型教授”等,目的就是扭转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转变“指挥棒”单一、“唯论文”等不良导向。此前,潜心从教33年的南京林业大学老师蒋华松评上教授,湖南农业大学两名一线教师破格晋升为教授,舆论均予以积极评价。无论是政策措施还是具体实践,传达一种鲜明导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回归本职、教书育人,坚守三尺讲台也能熠熠闪光。

但是,某项改革从鲜明导向到观念普及,从明确方向到全面实施,从上层制度到配套措施,往往不可能一蹴而就。像杨汉文老师那样以教学专长获评副教授,现实中依然少见。换句话说,随着高校职称改革推进,破除“唯论文”“唯科研”的改革方向已是共识,但改革不仅要“破”更要“立”,边破边立、破立并举,改革才能真正落地并坚持到底。具体而言,“教得好”该如何评判?谁来评判?如何保证公平公正?如何杜绝“人情分”“关系分”……评选“教学型教授”也是一个复杂体系,要有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标准和配套措施,否则改革就成了空中楼阁。

“破”不简单,“立”更不容易。“立”的工作做不好,“破”就大打折扣。实事求是说,“立”是一个复杂过程,很多高校还处于探索阶段。青岛科技大学设置教学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等岗位,实施分类指导、分类评价。湘南学院每两年拿出一个正高指标,对教得好的资深教师进行单独评审。长沙理工大学全面推行随堂录课,组织专家公平评估教学成果,等等。这些打破常规之举,都是在尝试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多元评价体系,努力让“立”更加精细、扎实、稳定。一方面,我们呼吁高校加快改革进程,勇于突破创新,让更多像杨汉文那样的“教学型教授”脱颖而出;另一方面,也要理解这是一个不断探索甚至试错的过程,需积累经验、蹄疾步稳、不断推进。

其实,不仅是高校职称评价改革,推而广之到各个领域的人才评价体系,边破边立、破立并举都是共识,但如何立得住、立得好仍是最大难题。技术工人能评高级职称,固然让人拍手叫好,但如何细化规则才能使之真正落地?农民也能评职称,确是前所未有,如何让这一制度真正惠及农民而不是一纸虚名?鼓励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如何建立相适应的柔性评判机制?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破立并举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要向纵深推进,逐渐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真正建立科学多元的评价体系,畅通各类人才上升通道,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坚守初心的“教学型教授”才能成为常态。(刘振)

关键词: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或电头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稿件,均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并保留"实况网-重新发现生活"的电头。